发布日期:2025-07-06 23:03 点击次数:97
洪武二年七月,朱元璋接到来自北伐军的噩耗。这个一度震撼江山的枭雄,在听闻常遇春的死讯后,竟无法控制自己的情感,痛哭流涕。常遇春,这位曾与李景隆共称“帝国双壁”的猛将,在班师途中突发暴病,于柳河川(今河北宣化)去世,年仅四十岁。这位威震一时的英雄,英年早逝,令朱元璋深感悲痛。
常遇春的灵柩运抵金陵时,朱元璋亲自前去迎接,并举行盛大祭奠仪式,追封常遇春为开平王,并亲自指派宋濂为其撰写神道碑文,葬于钟山,这一切都昭示着朱元璋对常遇春的极高敬意和深厚感情。常遇春不仅一生战功赫赫,且在他死后依然享有帝国最高荣誉,这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是极为罕见的。
洪武三年,朱元璋为了表彰早期功臣,封了六位公爵。其中,常遇春的长子常茂被封为郑国公,尽管他并未参与任何战斗,名声也远不及父亲赫赫有名。常茂的封爵显然是基于常遇春在军中的卓越表现和功勋,而这也反映出朱元璋对常家尤其是常遇春的极高恩宠。
展开剩余80%然而,这份深厚的君臣之情并未持久。常遇春享有的荣耀未能延续到他的后代。常遇春虽在世时享有盛名,但他的子孙们却并未得到相同的荣光。在洪武年间,常遇春的后代不仅失去了爵位,还差点被满门抄斩。常遇春的子女究竟犯了什么大罪,以致朱元璋下令几乎要断绝他们的传承?本文将带您走进常遇春的两个儿子与一女的命运之中,探究这个历史谜团。
根据《国朝献征录》所载,常遇春共有三子三女,所有子女的名字都是由朱元璋亲自赐定。尽管史料中只记载了二子一女,但其中的曲折故事却非常耐人寻味。长女常氏嫁给了懿文太子朱标,并生下了两个儿子,但这两个儿子都未成年便去世。常氏本人则于洪武十一年去世。至于常遇春的其他两个女儿,历史未曾记载她们的生平,推测她们也早逝了。
常遇春的三个儿子中,长子常茂、次子常升和幼子常森。常森似乎也早早去世了,因为即便是到了洪武二十年,他也已满十八岁,应该能参军,但却没有任何史料记载他的事迹。事实上,明朝初年,许多功臣的子女都会得到一定的官职,最起码会担任“舍人”(侍卫)之类的职位。常遇春的儿子常森若活着,按理说应该会有相应的记载。因此,常森的早逝几乎可以确认无疑。
常茂在十五岁时便被封为郑国公,尽管他还没有任何参战经历。被如此年轻地封爵,可以说他有着优渥的背景。常茂的姐姐常氏是太子朱标的元妃,且常茂的舅舅蓝玉与老丈人冯胜都在当时的朝廷中占有重要位置。凭借着这些显赫的关系,常茂的爵位似乎并非凭借个人的功勋,而更多是依赖父亲的荣耀和家族的政治资本。
然而,常茂并没有珍惜这些资源和身份。他性格张扬,傲慢不逊,甚至对待老丈人冯胜也极为不尊重。冯胜只有两个女儿,常茂娶了长女,而次女则嫁给了朱元璋的第五子周王朱橚。冯胜按理说会把家族的接班权交给常茂,但常茂和冯胜的关系却日益紧张,甚至发生过激烈冲突。两人最终撕破脸皮,冯胜被罢免兵权,常茂也因其不成熟的行为而被革除爵位。
在洪武二十年,冯胜率领明军进行北伐时,常茂作为蓝玉的部下参与了这场战役。尽管这场战役获得了顺利胜利,纳哈出被明朝成功招降,但常茂却因一时冲动差点导致大乱。一次宴席上,常茂误解了纳哈出的一番话,拔刀砍伤了纳哈出,致使纳哈出的军队大乱,几乎导致一场外交危机。冯胜为此不得不紧急出面平息事端,而常茂的草率行为也使得他得到了应有的惩罚。
此后,常茂被朱元璋废除爵位,并被流放到广西龙州。但即使如此,常茂仍旧未能安分,几年后又在龙州闯下大祸,再次激怒了朝廷。这一次,他的麻烦来自龙州土官赵宗寿。在当地的土官制度中,赵贴坚去世后其家族中的女性有继承权。赵贴坚的妻子将女儿嫁给了常茂,但常茂的行为却让赵宗寿感到不满,结果导致冲突不断,最终常茂死于龙州。
常茂的死因一度成谜。有些史料称他诈死以避开朝廷的追查,另一种说法则认为他真的死于疾病。然而,无论真相如何,常茂的死都深深影响了常家后代的命运。常遇春的血脉在朱元璋的打压下几乎断绝,但幸运的是,常遇春的二子常升被继承了父亲的爵位,成为开国公。
常升虽然继承了爵位,但他的表现也未能如其父常遇春那般出色。在参与一些军事行动中,常升并未立下赫赫战功。他最终的命运也未能逃脱父亲的阴影。在蓝玉案爆发后,常升因为与蓝玉有亲戚关系被卷入其中,最终也未能幸免。
常升之死以及其他常遇春后代的悲剧命运,成为了明朝历史中的一大谜团。常遇春家族的荣光如昙花一现,最终在权力斗争与历史的波动中湮灭。尽管如此,常遇春的英名仍然被后人铭记,他的忠诚与勇猛永远留在了历史的长河中。
发布于:天津市